让文化传承-昌乐一中高一语文王馨依
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因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
精髓,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
在新出台的高中语文考试大纲中“文学和文化知识与运用”部分明确表明”理解常用成语、谚语、俗语中的文化内涵;了解中外优秀文化中艺术、历史、科学、哲学等领域的基本常识;了解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的基本常识。”在这一方向的引领下,山东省如火如荼的开展了传统文化的课程实践。
正如县教研主任刘钟鸣老师所说传统文化的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就更需要各位语文同仁的共同努力。听完刘老师的一番航标似得报告,再结合自己上半学期的教学中的实践,自己对传统文化教学又有了新的体会。
一、在刚开始教授传统文化时,因为缺少备课资料,对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所以对课文的讲解往往流于表面,将课堂变成了文言文翻译课、文言文背诵课,这样不仅老师讲着费劲,学生也没能深层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主要还是因为教师本身缺少传统文化的相关积淀。自己懂得十分才能给学生讲到六七分,若自己都混沌不清,学生便是听得云里雾里。“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想讲好传统文化就需要教师对传统文化进行研读研究,穿过历史,向诸子百家学习,将《大学》、《论语》、《中庸》等经典著作变成手中书、身旁书,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也期盼这样的传统文化的培训、讲座多多进行,从而提升自身国学修养。
二、教材中节选的文段大多取自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论著,相较于宋、明、清的文言文,词语、语法、句式更加晦涩,所以学生在理解时很难理解节选文段的内在文化意义。另外,节选的文段缺少上下文语境,这也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学生国学基础相对薄弱,这就需要老师在上课时对文本的讲解要深入浅出 。可以在教材讲解的基础上增补上历史上的名士之事,就事论事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从他们的学习生活入手,讲例子、打比方,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文本内涵,把握文化意义。
三、调动家长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仍然属于“新生事物”,大多数学生和家长对此认识不足,甚至部分学生家长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等等。为此,调动学生和家长的主观能动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宣传,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地方,加强其宣传力度,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生更好的认识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条件,也和当前整个社会大背景相符合,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其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的形式多样化,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升学考试中适当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考察,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由内而外、由浅而深调动学生自觉学习和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编辑:徐永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