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农民们在土地上辛勤劳作了一年,才能收获到果实。一个人的奋斗历程也是如此。一个人要想收获到成功,那么他必须付出辛勤耕耘的汗水。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在当童工时偷着看书,练习写作,以至于被主人毒打。但他还是自古、执著地追求着。最终由一个童工成了誉满全球的作家。乒乓球女子单打世界冠军邓亚萍也是每天比别人多付出一个小时的练习时间才稳坐两界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霸主之席的……“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然而,不付出艰苦的奋斗,光凭借优越的条件,超人的才干,到头来收获的只能是“空悲切”了。方仲永的“江郎才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方仲永五岁是即能“指物作诗立就”,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后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最后,“泯然众人矣”。
我们一直强调“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强调“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可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收获都必须有汗流浃背的劳作和筚路蓝缕的辛苦,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塑造了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赋予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吃苦耐劳的精神,于是很多人潜意识里会对“一夜暴富”式的成功很不以为然甚至嗤之以鼻。殊不知,成功的要素有很多,我们所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更重要的是看到它传达出的吃苦精神和拼搏意识,而不是让人只知埋头苦干甚至傻干、蛮干,这种精神固然是支撑一个人奋斗取得成功的心理前提,可我认为,成功不止需要付出汗水,更需要动动脑筋、巧借外物,须知先利其器者,方能更善其事。尤其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一分耕耘并不仅仅意味着一分收获,它可能是两分,三分甚至十分……使用优良的种子合适的化肥,可以让农民收获更多的粮食;使用精密的仪器和先进的机器,可以让工人更快地生产更优良的产品;使用完整的教学设备,可以让教师更轻松快捷地传授知识;使用电脑和打字机,可以使作家创作更容易更有保证……有时候把劳动和所得分别放到天平两边称量,你就知道原来一分耕耘是可以等于多分收获的。
一分耕耘可以不等于一分收获吗?奇怪!答案居然也是肯定的!并不是每一分耕耘都预示着一分收获,并不是所有的付出都会有相等的回报,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可以结成果实,并不是所有的辛勤都指向收获……或者农民辛辛苦苦的劳作,最后会颗粒无收;或者工人加班加点的工作,最后生产出来的却是毫无用处的次品;或者教师呕心呖血春风诲人,最后培养的优质桃李却被风雨打落;或者作家披星戴月编织的语言之网,最后却被无意之失付之一炬……老鹰也许盘旋良久都没有看见一条蛇,蛇也许爬行很远都无法遇到一只青蛙,青蛙也许蹲伏很久都没有捕捉到一个飞虫……还有很多很多具有相同经历和感受的人、事和物,来共同证明这不是一个“每一分耕耘都可以回收一分收获的年代”。
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能再高举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古训走下去,我们不应该满足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应该相信一分耕耘就有一分收获的神话!我们应该树立戒心,防止我们的那分“耕耘”白白流失。而且,我们应该树立信心,拿着我们手中的那分“耕耘”去博取更多的收获。
编辑:潘超